4月13日,经济与统计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参观学习。党员们参观农讲所课堂、办公室、学员宿舍、膳堂等办学设施,了解到在1924年至1926年间在此共举办了六届讲习所,深入研究中国农民问题,培养大批农民运动干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26年5月至6月,毛泽东任所长在此举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来着全国20个省区的327名学员,在此学习农民运动的理论与方法,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参加革命斗争。学员毕业后,奔赴各地从事农民运动,在全国燃气熊熊的革命烈火。

[点击音频,聆听红色故事]
【讲解内容】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原是番禺学宫,始建于1370年,在明清时期曾是培养儒家生员和祭祀孔子的地方,有着“岭南第一学府”的美誉。1924年7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简称"农讲所")创立,从1924年7月到1926年9月,共举办了六期。1961年3月4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毛泽东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为适应农运发展的需要,在彭湃等共产党员积极倡议和推动下,以“养成农民运动之指导人才”为宗旨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开办。为了配合即将进行的北伐战争,发展全国农民运动,第六届农讲所扩大了招生的人数和范围,成为办学时间最长、招生规模最大的一届。来自全国20个省区的327名学员纷至沓来,所址也迁进了占地宽广的番禺学宫,毛泽东同志任所长,萧楚女任教务长,周恩来、瞿秋白、吴玉章、彭湃、邓中夏等同志担任教员,讲授有关农民运动的各种课程。当年的课表显示,第六届农讲所课程有25门之多,内容涵盖农民问题的革命理论、中外历史和社会政治经济等,军事训练占到了总课时的三成。毛泽东负责《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等三门课程。
农讲所旧址正门悬挂着周恩来1953年题写的"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的横匾。进入正门,跨过泮池上的石拱桥,就来到了大成门。农讲所将大成门间隔成教务部、值星室、庶务部。所长毛泽东的办公室兼卧室在东耳房,其室内设备十分简陋。大成门的西耳房是图书馆。宽敞的大成殿为课堂,崇圣殿正间是膳堂,东间为军事训练部,前院的两庑和后院的两廊都是学员宿舍。
步入第一展厅,巨幅油画《毛泽东在讲课》映入眼帘。意气风发的毛泽东正比划着手势,分析中国的阶级关系。学员们神采奕奕的眼神里,流露出对未来新中国的憧憬与向往。
肖楚女曾经在《新署报》做编辑,因其名字特别且文笔优美,经常有求爱信寄到编辑部,为此他还登报声明:“本报有楚女者,并非楚楚动人之女子,而是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并略有麻子之大汉也”。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理论家,中国青年的良师益友。他的一生,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蜡烛,燃起自己,点燃了大片革命火种。

本次学习参观是一场深刻的党史学习教育党日活动,也是一堂现场近距离学习的党课。通过此次参观学习革命历史,回顾中国农民运动的历程,了解到农讲所的办学情况以及发挥的作用,体会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举办学习所是多么不容易。各位党员在参观后表示,要牢记初心,作为当代青年,要继承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争做时代新青年,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